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居民第一位的致死病因,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近年来,各项研究结果提示,脑出血患者发生血肿扩大后病情可恶化,并且加重神经功能损害,影响预后。为全面了解血肿扩大影响因素以及临床干预手段,神经时讯邀请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何远宏教授,详细分析了早期脑出血血肿扩大相关问题。
脑出血血肿早期扩大的四个主要影响因素
何教授提出,血压、凝血功能、出血量和出血部位是影响早期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四个危险因素。第一,血压最重要。当收缩压过高时,可引发再次出血,血肿扩大的风险更高,更常见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临床需予以重视;第二,因长期酗酒等因素导致肝功能损伤的人群,容易发生凝血功能障碍,也是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高风险人群;第三,早期出血的血肿量越大,血肿扩大的风险就越高;第四,血肿发生的部位和血肿扩大也紧密相关,如大脑外囊区因周围组织支撑,血肿扩大的风险相对较小;丘脑因靠近侧脑室,支撑结构相对薄弱,容易造成血肿再扩大。此外,血肿扩大还与血肿形态以及生物学标志物等紧密相关,需密切关注,尽早干预。
尽早识别、紧急干预对预防早期脑出血血肿扩大很重要
何教授谈到,目前,预防脑出血血肿扩大的主要措施是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即密切监测血压、及时止血、外科手术治疗和镇静处理。一般收缩压特别高的,在200~220 mmHg以上的容易血肿扩大,所以要监测血压,既可以防止血压过高引起再出血,也能防止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发生,当止血效果不佳时,可考虑使用凝血药物。脑出血6 h之内,尤其2~3 h,血肿扩大的机率更高,此阶段须密切监测,必要时可手术治疗,降低再扩大风险。并且根据患者情况,酌情采取镇静治疗。
何教授还强调,除了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影像学检查也是诊断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又一重要手段。脑出血血肿早期,行CT检查时可发现点样征、黑洞征、漩涡征、卫星征和岛征等征象,提示有多发出血。
早期脑血肿扩大的治疗策略
近期,Stroke杂志在线发表了一项关于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学术研究,提出脑出血发作后1~2 h内出血更快,更易出现血肿扩大的观点。对此,何教授谈到,国内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提示,在2~6 h内最易发生血肿扩大,尤其是超急性期2~3 h内,需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和血压变化及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当收缩压过高时,需立即降至180 mmHg以下,目前业内普遍认为,收缩压控制在140~180 mmHg时,预防再出血效果会更好。当出血2 h内或超急性期6 h内,可以使用止血剂及保护神经的药物,如氨甲环酸片、6-氨基己酸等药物,可用于治疗凝血功能障碍性出血;以及维生素K拮抗剂和血小板输注治疗,都能有效预防血栓风险事件的再发生。当出血量过多时,还可采取血肿清除术等手术干预方式。
总之,针对病因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是早期脑出血的两种治疗策略。
中医治疗,重在活血化瘀、改善脑循环障碍
何教授谈到,对早期脑出血血肿扩大的治疗,除了管理血压、止血剂的应用以及手术干预外,中医药也有其独特的优势。从中医理论而言,脑梗死、脑出血均表现为局部血瘀;从西医角度讲,血肿压迫周围组织,影响血液循环,造成局部缺血、甚至出现循环障碍。中医药可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对减轻血管痉挛、促进血肿吸收以及提高临床疗效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典型代表药物就是脑血疏口服液。
据《脑出血后脑水肿管理专家共识》指出,脑血疏口服液是我国目前唯一批准用于治疗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治疗药物,可直接促进脑内血肿吸收、降低脑组织损伤,同时,还对改善脑出血微循环障碍及脑缺血和脑水肿的治疗都发挥着重要作用[1]。再加上其用药方式灵活(口服或鼻饲),已作为治疗脑出血的临床常用药物。
参考文献
[1]濮璟楠,师蔚.脑出血后脑水肿管理专家共识[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7,25(08):1-6.
何远宏教授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原神经内科主任、神经病学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
河南省卒中学会副会长;
河南省医学会脑卒中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脑心同治专业学会常委;
中国微循环学会河南神经变性病专业分会副主委;
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副主委;
河南省预防医学会脑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分会副主委;
河南省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分会副主委;
国家卫健委脑防委高级卒中中心建设督导专家;
河南省保健委干部保健专家等。
来源:神经视讯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ObAtCXufmoymPs496iy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