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我国约有1.2亿人患有骨关节炎。50岁以上的人群中,一半人有此困扰,60岁后患病率达60%,到了70岁,几乎每个老年人都会患上此病。在骨质疏松日来临之际,筋骨天地邀请到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陈卫衡教授分享“如何综合运用中西医疗法进行骨关节炎治疗”。
防微杜渐 中西医如何治疗骨关节炎
骨关节炎是老年群体一个重要且常见的骨关节疾病。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2.4亿,骨关节炎患病率约为50%,由此推断骨关节炎患者已有1.2亿。1.2亿患者中有半数需要治疗,也就是说我国现在约有6000万的患者是经常需要治疗的。
膝骨关节炎是老年性疾病,病变的主要表现是膝关节软骨蜕变,关节的挛缩、软组织的松弛,病情会逐渐加重。目前的治疗方法,听起来多种多样,实际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
陈卫衡教授毫不吝啬地分享自己的临床经验,“目前有中医和西医两套治疗的手段和方法,据统计,约有60%的患者会接受中医治疗。西医治疗,可分为非手术和手术两大类。相对来说,手术的方法多种多样,从简单的关节镜治疗到截骨矫形术或单髁置换术以及全膝关节置换,有一个阶梯的外科手术治疗。而在非手术治疗中,西医的治疗措施比较少。我们以前提倡用氨糖,氨糖并没有良好的临床证据。急性期多用止痛药,这不是长久之计。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等药物,能缓解疼痛。可见,西医的非手术疗法手段较少。在西医治疗方法的基础上,我提出了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手段,临床上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并发表《膝骨关节炎中医诊疗指南(2020年版)》等文。”
谁主沉浮 中西医何为主导
有60%的骨关节炎患者会采用中医治疗。中医到底是怎么治疗的,中医疗法在什么时候起主导作用,什么时候又起协同作用?这些问题可能不是每个患者甚至不是所有医生都清楚的。陈卫衡教授向大家一一分析这些基本原则。
“首先,膝骨关节炎如果要分清楚病情,是以病理变化为原则的,最常见的是Kellgren-Lawrance分级。它是根据软骨退变程度来决定的。但是临床经常出现病证轻的1级患者,症状特别严重,反过来4级的患者症状反而不那么严重。软骨已经完全磨损,甚至变形出现O型腿,但实际上他并没有太多症状。基于这种现状,我们提出以中医的分型分症为主,以临床的疼痛、肿胀等临床症状体征为分期原则,分为发作期、缓解期和康复期。这种分期方式逐渐被西医接受并使用。”
“我们在指南当中明确推荐,发作期患者采用中医和西医联合治疗,两者可起到协同作用。缓解期推荐中医单独治疗,外用内服均可。康复期更是以中医药单独治疗为主,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太极拳、八段锦等功能锻炼在康复期的应用可延缓复发。”
唇揭齿寒 骨性关节炎和骨质疏松有何关联
随着老年社会的到来,老年性的骨关节病越来越多,骨关节炎和骨质疏松就是两种典型的老年骨关节病。陈教授对两种疾病做了形象地介绍,“这两种病的病变部位是不一样的。骨关节炎是软骨表面出问题了,软骨磨损蜕变老化,而骨质疏松是骨头里面,骨质里缺钙,缺钙后骨丢失,整个骨头的支撑力下降。所以我们看到骨质疏松后,椎体会变形,就是骨头里面的支撑力不够。在一根骨头上,一个是表面坏了一个是里面坏了,是两种不同的疾病。这两种疾病紧密相关,得一个病会更易患另外一个病,并且还互相加重。在治疗中提倡两者兼顾。”
优势病种 中医诊疗优势如何体现
骨关节炎和骨质疏松是老年人高发的退行性病。慢性骨关节病的发病特点是渐进性的加重,这类疾病只能控制不能治愈。陈教授强调:“通过治疗,患者可以带病生存或者虽然没有治愈,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减轻患者痛苦。这类慢性病是我们骨伤科的优势病种。”
“在临床治疗中,西医的非药物疗法相对较少,中医非药物疗法更加丰富。统计结果显示,膝骨关节炎患者在临床治疗人群中60%选择了中医诊疗。发作期,针灸可缓解急性疼痛,小针刀可剥离软组织;药物疗法可贯穿全病程;疼痛缓解或康复期的患者,练习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功法,能预防复发。可见在慢性骨关节炎的治疗上更能凸显中医诊疗优势。”陈教授继续分享到,“药物疗法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西药在治疗上存在弊端,以止痛药为例,患者往往用药3天就会反映用药后胃部不适,开了两周的药,坚持用药一周都困难。西药因副作用明显,导致患者依从性差。另外,骨质疏松叫做静默病,在出现骨折前,患者可能没有其他不适症状,给患者开了钙片或者维生素D,能坚持服用半年的人不到50%。中药跟西药最大的区别就是中药可以长期服用。发作时中药西药联合,缓解期和康复期采用中医中药,患者认为中药副作用较小,容易坚持用药,体现疗效。”
陈教授认为骨质疏松发生时也是同样的道理,“骨质疏松的病理机制是成骨变慢破骨加快,药物能够加快成骨,减缓破骨。中医讲究筋骨并重,半月板、韧带、肌肉在中医统称为‘筋’,药物治疗对筋的作用就是通络活血。药物结合传统功法,对筋的柔韧性和力量也起到很好的作用。这可能就是中医诊疗的优势和特色。”
标本兼治 中医药整体调理疗效显著
陈卫衡教授介绍到,西药针对骨质疏松的治疗,除了原来大家熟悉的补钙、补维生素D以外,一些新型靶向药也已上市。但骨质疏松是多因素多靶点的,在骨质疏松的治疗上,靶向药物靶点虽然精准,但效果并不让人满意。
中药和西药的区别在于中药本就是多靶点的,对机体免疫力、成骨促进均可起到积极作用,是骨质疏松治疗不可或缺的力量。以中药名方骨疏康为例,其组方中的淫羊藿可补肾阳、促进成骨细胞活跃,熟地黄、骨碎补、黄芪、丹参、木耳、黄瓜子几味药材组成具有调节骨代谢、促进钙利用的功效。基础及临床研究证明,骨疏康可有效缓解腰背疼痛、胫膝酸软、神疲乏力等症状,能有效改善骨代谢指标、提升骨密度,促进骨折愈合,远期疗效稳定。因此,骨疏康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症和骨折患者术后治疗。
陈教授对这类经得起临床实践检验的中药也有更高的期待,“中药要在循证医学证据,靶点作用的机制上继续深入研究,让西医也用得明白。在中医药国际化的道路上,用现代化的药理研究去解释中医药作用机制,可能是中医药未来要做的事。”
杜渐防萌 中医理念指导骨质疏松预防
骨质疏松是一种静默病,未发生骨折患者难以引起对疾病的重视。基于这种现状,陈卫衡教授于2018年通过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项目进行了“骨质疏松治未病”的研究。
“治未病”的目标人群即骨量减少的群体或者说是骨质疏松的高危患者。陈教授介绍说,“我们可以把人群分为正常人群,骨质疏松人群,而在两者中间数量更大的群体,就是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我们通过中医证候量表的建立,搭建了中医证候标准。这个项目已经在中华医学会立项,即将发布!通过中医证候量表可筛选出高危人群,对其进行药物或非药物干预,延缓其发展为骨质疏松的速率。骨质疏松一般是不可逆转的,对高危人群的干预,可起到良好疗效。这是中医‘治未病’思维在临床实践中的集中体现。”
陈卫衡教授
陈卫衡,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国家卫健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骨病防治交叉研究与成果转化平台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骨伤科学分会会长,中国中药协会骨伤科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骨伤科疾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30多年,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多种骨伤科疑难疾病,牵头制定了膝骨关节炎、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多个诊疗标准。
来源:筋骨天地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1cYnWGrOW59fjhVviy3i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