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全身性骨代谢性疾病。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加速进展,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为此,筋骨天地邀请到甘肃省中医医院李盛华教授,对围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症、肌少症共病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及治疗等相关问题进行探析。
遏难于未发 “拒绝”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女性绝经期症状和危害的持续时间个体差异大。女性进入围绝经期后,随着卵巢功能下降,雌激素分泌减少,会出现潮热、盗汗、心悸、乏力、骨痛、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等系列近期症状;中期会出现阴道干涩、尿频尿急、性生活不适等症状。然而,女性围绝经期的健康危害不止如此。
李盛华教授介绍到,“女性围绝经期后期会出现骨质疏松症及心脑血管疾病。雌激素缺乏引起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类型,一般发生在绝经后5~10年。外源性补充雌激素可减少骨吸收、抑制骨重建速率,并有助于维持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局部平衡。目前,绝经后激素补充治疗(MHT)的药物方案包括单用雌激素或孕激素、局部使用雌激素、雌/孕激素周期序贯以及雌/孕激素连续联合等治疗方案。”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绝经学组于2018年发布了《中国绝经管理与绝经激素治疗指南》,指南中将‘机会窗’的治疗时机列为A级证据。并且,国内外指南和共识都明确了绝经期激素治疗的3大获益方面,其中一大方面就是MHT对骨质疏松症能起到有效预防作用。”
防患于未然 防范肌少-骨质疏松症
肌少症是以肌量和肌力进行性和广泛性减少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可导致身体残疾,生活质量下降以及死亡等不良后果的风险升高。肌少症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男性更常见。
2018年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及“健康骨骼”专项行动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我国50岁以上人群的重要健康问题,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问题尤为严重,其中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而在65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达到32.0%。作为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低骨量人群,更为庞大,其中40~49岁人群低骨量率为32.9%,50岁以上人群中低骨量率高达46.4%。中国居民对骨质疏松症的认知普遍不足。
肌少-骨质疏松症是肌少症和骨质疏松症并存的一种老年综合征,在老年人群中广泛存在,需要多方面的预防及治疗。李教授强调,“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锻炼是一线预防及治疗方案,临床通常需采取二线、三线治疗方案控制病情发展。肌少-骨质疏松症患者通常早期是无症状的,有必要对具备肌少-骨质疏松症风险因素的人群进行定期评估以及对肌少-骨质疏松症患者及高危人群进行防跌倒和骨折的健康宣教。”
关口前移 构建老年骨质疏松症的三级防控体系
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需建立老年骨质疏松症的三级防控体系。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层诊疗、全周期管理的策略,提高全社会对骨骼健康知识的认知,明确各级医疗机构在骨质疏松症防治中的定位,整合医疗资源,对骨质疏松症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李盛华教授表示,老年骨质疏松症一级预防的适用人群为骨折低风险及中风险人群,针对这一群体,宜采取预防性干预,以减少或延缓老年人群随增龄出现的骨量丢失进程,降低罹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可通过健康教育,控制吸烟饮酒等风险因素、平衡膳食、保持充足光照及规律运动等生活方式改变,降低骨折风险。骨折高风险人群则要进行有效治疗,延缓骨质疏松症进程,预防骨折。这一群体需开展老年骨质疏松症的二级预防。二级预防要在一级预防干预措施的基础上,规律使用骨吸收抑制剂和骨形成促进剂等抗骨质疏松药物,有条件者可开展康复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的三级预防针对骨折极高风险人群,使之降低骨折及再次骨折的发生,降低骨折导致的伤残和死亡。
“对骨折极高风险人群,无论既往是否发生脆性骨折,均应与患者进行详细沟通,针对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危险因素进行仔细梳理和分析,尽可能去除或减少对骨骼代谢不利的因素。新发脆性骨折者,建议组建由急诊科、骨科、老年科、内分泌科、麻醉科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团队,通过快速绿色通道,有手术指征的尽早开展手术;对非手术治疗的患者采用包括强效抗骨质疏松药物、康复和心理治疗在内的措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遏渐防萌 治疗骨质疏松症预防骨折
李教授强调,“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方式是明确的,国际通用的诊断方法为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和定量CT(QCT)诊断。而骨质疏松症治疗的目标是预防骨折!”
骨质疏松症有多种治疗方式。“预防骨折,平衡膳食、充足日照、规律运动等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必不可少的。药物治疗可以通过减少骨吸收或刺激骨形成来降低骨折风险。双膦酸盐是应用广泛的抗骨吸收药物,可将骨转换标志物降低到绝经前的低浓度,降低骨折率。”李教授表示,“长期、持续使用口服双膦酸盐通常会有1至2年的药物假期,也就是骨骼中积累的双膦酸盐,在停止治疗后数月或数年内仍能继续释放而发挥延迟作用,因此,务必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中医药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上也有突出表现。中成药骨疏康可应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组方为淫羊藿、熟地黄、骨碎补、黄芪、丹参、木耳、黄瓜子,全方配伍共收补肾益气、活血壮骨之功,在临床上可用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骨疏康具有抗骨质疏松作用,能升高骨矿物质含量,升高血清雌二醇水平,提高骨密度,减轻骨钙缺失和股骨病变,提高血清磷、钙含量;具有增强成骨细胞活性的作用,对成骨样细胞具有增殖作用,升高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促进成骨细胞增殖,提高成骨细胞的比例及增殖指数,减少破骨细胞数。此外,骨疏康还具有镇痛和促进骨折愈合等作用。临床研究证实,骨疏康能降低骨质疏松症患者甲状旁腺素的含量,提高骨密度、血清钙含量及雌二醇水平,促进骨小梁增加,减缓骨质吸收。
采访最后李教授分享到,骨疏康也是同行首推的中成药。中成药不良反应少,价格低廉,对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李盛华教授
专家职务
甘肃省中医医院 博士生导师
岐黄学者、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微创骨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甘肃省康复医学会会长
甘肃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
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
甘肃省骨伤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
《中国中药骨伤科杂志》副主编、《西部中医药》杂志编委会副主任、《骨伤论坛》杂志主编、《中医正骨》、《中医骨伤》杂志编委、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师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
来源: 筋骨天地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dXdYg8yJbpQZ20-2eJ9x8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