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内部六宝典资料大全
马欢教授:双心疾病发病率高,其诊断和治疗各有三大手段
发布时间:2023-05-05 阅读

心脑血管疾病和心理疾病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两大公共卫生问题,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抑郁的发生率为25%~40%,显著高于普通人群。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目前冠心病患病人数约1100万,冠心病住院患者与抑郁症共病率可达51%,合并重度抑郁症为3.1%~11.2%。鉴于此,全科学苑邀请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马欢教授分享双心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两大原因导致双心疾病高发

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主要类型之一,有研究数据显示冠心病住院患者与抑郁症共病率较高。目前抑郁症已被研究证实是冠心病发生和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共病可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共同使患者病情恶化。马欢教授表示,临床研究发现,双心疾病高发主要与以下两个原因有关:

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过大

长期面对应激环境,容易对人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疾病导致心理负担过重

许多患者查出冠心病后,由于过度担心疾病,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冠心病患者人群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焦虑、抑郁发生率较高,另一个特点则是心理障碍越严重,躯体疾病也就越严重,二者呈正比。

三大方法可判断双心疾病

冠心病患者最主要的症状是胸痛,而排除器质性疾病后发现,胸痛的另一常见病因是心理精神源性。因此,临床医生识别双心疾病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患者出现胸闷、胸痛、心悸、气短等症状,行心血管系统检查后未发现器质性疾病,则考虑心理障碍问题。

第二,患者存在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疾病,行药物、手术等治疗后,血管堵塞情况好转,但胸闷、胸痛等症状持续存在,则考虑患者合并有心理障碍问题。

马主任表示,临床上识别双心疾病的方法有3种:

第一种是给予患者焦虑、抑郁等量表的评估,根据量表评估结果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焦虑或抑郁状态;

第二种是依靠医生的经验,医生与患者沟通过程中,如果发现患者存在焦躁不安或情绪低落等情况,则判断患者存在双心疾病的可能;

第三种是其他一些检查方法,如心肺运动试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也可辅助判断双心疾病。

三大手段治疗双心疾病

通过以上方法诊断出双心疾病后,应该对患者给予心理和身体方面的治疗,因此,双心疾病的治疗上也有三大手段。

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也称为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如果患者有时间、有精力、有条件,建议双心疾病患者找精神心理专科医生进行心理治疗。

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是双心疾病的治疗方式之一,马教授表示,运动疗法对冠心病合并抑郁的患者疗效较好,前提是需要给予患者运动前评估和建议。

药物治疗

这是目前使用最广泛、见效最快速,同时也是患者较能坚持的一种方法。药物治疗分为两类,一类是精神心理用药,如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5-羟色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等;另一类是中成药,中医药在双心疾病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临床常用的心可舒片,不仅可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等多种心血管疾病,还可以改善多种心血管疾病合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由于中成药含有多种成分,因此对疾病的治疗也存在多靶点,可以对患者心脏疾病症状(如胸闷、胸痛等)、睡眠情况(如失眠等)的改善以及患者整体功能状态的提升有较好效果。

由此可见,中医中药在治疗双心疾病方面有其独特优势:第一,患者接受度高,部分患者对抗抑郁、焦虑的西药存在抵触情绪因而拒绝服药,其更愿意选择中成药治疗,这也可提高患者依从性。第二,中成药不良反应少,心可舒片是纯植物组方,不含冰片及动物药,不会引起异体蛋白过敏风险,安全性高,适合心血管疾病患者长期服用。因为药物不良反应少,所以患者容易坚持用药,不会因不良反应而减药、停药。第三,中成药可以和西药搭配使用,患者若为中、重度心理障碍,需要使用西药治疗,在减药过程中加入中成药,可以让患者更好的过渡,避免减药、停药的不良反应发生。

未来双心疾病的诊疗将会常态化

随着双心医学的发展,其在心脏疾病治疗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未来将会变为常态化诊疗模式,但目前,许多医院还未开展双心疾病诊疗工作。马教授表示,其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发现,许多疾病的患者都会合并心理障碍,或者处于应激状态,从而影响患者躯体功能,这也就是由“心”影响到“身”的疾病情况,即心身疾病。

现代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应激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应激状态对身体的创伤也是不可避免的。部分人群对应激非常敏感,这类人群就是心身疾病的高发人群,此类患者很少会到精神心理科就诊,或认识不到自己存在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通常只会去合并出现症状的科室就诊,如心内科、消化科、神经内科等。因此,在遇到此类心身疾病患者时,临床医生需要有识别能力,未来,对心身疾病的诊疗就会成为常态化。


马欢  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

医学博士,心内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脏康复科行政副主任,中国心脏联盟广东省联盟秘书长、广东省医学会行为与心身医学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中国医师协会行为与心身医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分会预防与康复学组组员。

从事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10余年。擅长从运动、心理、营养、健康教育角度实现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康复。长期从事心理应激诱发心肌缺血、心血管疾病运动治疗等基础和临床研究,相关科研成果已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120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登峰计划、广东省中医药局面上项目、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等。


来源:全科学苑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pXmf_9ffJ9M8ykqEjxs0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