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疗现状存在诊断率低、治疗率低、治疗依从性差和不规范的问题。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及治疗手段的规范化对临床工作和健康中国战略均有重要意义。鉴于此筋骨天地特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郭晓东教授对《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22年版)》进行解读。
现状堪忧,全球每3秒就有一例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
据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病率也逐年上升。
郭晓东教授介绍到:“骨折发生的常见部位为椎体(胸、腰椎)、髋部(股骨近端)、前臂远端、肱骨近端、骨盆髋臼,其他部位如肋骨、跖骨、腓骨等部位也可发生。髋部骨折是最严重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髋部骨折后1年内约20%的患者将死于各种并发症,约50%的患者致残,使生活质量显著下降。”
根据2013年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报告显示:全球每3秒钟就有1例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约50%的女性和20%的男性在50岁后会遭遇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50%的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可能会发生再次骨质疏松性骨折;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再骨折风险是未发生椎体骨折的4倍。女性一生中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40%)高于患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总和,男性一生中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13%)高于前列腺癌。
翻陈出新,遵循循证医学证据为临床提供诊疗新理念
指南的更新是为了帮助医生了解诊断、治疗甚至预防疾病的最佳方法。指南的建议是基于最权威的科学证据而制定,把经科学证实的、最可行的预防和治疗的建议集结成文。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致死率高、医疗花费高的特点,给患者、家庭以及社会都带来沉重的负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从诊疗率、治疗率、依从性和规范性等角度出发,2008年与2017年先后更新了两版《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并且获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郭晓东教授表示。
近5年来,随着更多的关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疗新理念和循证医学新证据不断出现,也为了进一步优化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策略及规范诊疗行为,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委托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基于近年来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的最新进展,参考国内外最新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和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原则,对《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17年版)》进行全面更新。
郭晓东教授介绍到:“此次指南主要更新内容涉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定义、流行病学、常见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策略、抗骨质疏松药物及其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再骨折防治、围手术期管理等多方面。只为了提供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帮助更多的临床医生解决困惑,规范诊疗策略和行为。”
百炼成钢,21个临床常见问题经调查讨论确定纳入指南
临床问题的形成过程严格按照指南临床问题形成方法进行并结合Delphi法的循证思维。主要步骤包括:拟定咨询条目及提纲、确定专家组成员、多次函询及条目修订、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及反馈。
郭晓东教授讲解到:“经过系统地研究,这次指南中的21个问题,是通过第一轮开放性问卷调查收集50份问卷共计58个临床问题,调研对象为全国多个省市、不同级别医院的各级医生;而后对收集到的临床问题进行汇总,得到38个临床问题。然后进行第二轮调查,即对临床问题的重要性进行评估(每个临床问题的重要性分为五个等级,即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重要、不太重要以及不确定),通过对每个重要性级别进行赋值和汇总,最终将21个临床问题进行了重要性排序。之后通过第三轮讨论,对重要临床问题再次解构、删减和综合,并最终确定了纳入本指南的21个临床问题。”
力争上游,中成药是治疗骨质疏松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中成药在治疗和改善骨质疏松方面,有独特优势,针对不同病因和表现症状,选用适宜药物,可获得不错效果。
此次指南重点强调两方面,一方面,既往经典常规的抗骨质疏松性骨折药物(如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以及其他机制类药物)对骨折预后的时间和愈合率没有明显的影响,可以有效增加骨密度,并且可以保证内置物(如钢板、螺钉、假体)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根据“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的中医理论,老年人主要是因为肾精不足、肝脾气虚导致的筋衰肌少部位的骨折。对于这种情况,郭晓东教授推荐:“在骨质疏松性骨折初期可在常规抗骨质疏松药物基础上酌情使用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功效的中药;骨折后期再选用强筋健骨、补气养血、益肝脾肾的中药,有利于缓解临床证候。”
按照“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的原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具有治疗骨质疏松或骨折、改善本病临床证候、有效成分较明确的中成药主要有骨碎补总黄酮、人工虎骨粉、淫羊藿总黄酮、骨疏康等。
郭晓东教授强调到:“复方中成药骨疏康,具有补肾壮骨、活血益气等功效,对骨质疏松症有积极影响,并且也能有效缓解腰背疼痛、胫膝酸软、抽筋、神疲乏力等症状,在促进肌肉软组织恢复、加速骨松性骨折愈合、改善患者骨代谢指标、提升骨密度等方面更是可圈可点。”
郭晓东教授
专家职务
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附属协和医院 骨科主任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分会首届青委会副主委
湖北省医学会骨松分会主委
中国康复医学会智能康复专委会常委
中国神经修复学会脊柱脊髓病修复分会主委
主攻老年骨盆髋臼骨折、脊髓损伤等创伤骨科难题
提出脊髓脊膜腔综合征、儿童下腰瘫等理念
发明转化Union Plate协和髋臼解剖板
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排名第一)
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第一)
主持 NSFC 9项
来源:筋骨天地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XfH-8eBr_-6S0r0gH6OAQ